top of page

長濱奇境園構想(Wonderland)

作家相片: jenkjuhujenkjuhu

作者: 林朝欽

世界的四大威脅

全世界當今面臨著氣候暖化、生物多樣性消失、能源與糧食危機、戰爭的四大威脅,不幸的是台灣在這四大威脅中無一倖免。

但危機即是轉機,全世界都在積極找出解方來存活下來。科學界公認建造自然、科技與社會「韌性」 (resilience) 是唯一解方。生態韌性以森林保育與復育措施,作為解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消失最直接與有效的解方,科技韌性以開發新的能源與有機生產,達成化解能源與糧食危機的解方,而社會韌性以利用自然條件與國民避難意志,改變以武器為主的戰爭避難思維。證之於2022年2月以來的俄烏戰爭,社會韌性能抵抗任何先進武器。


台灣如何因應四大威脅

台灣在世界共同有的這四大威脅中無一倖免,台灣如何因應此四大威脅?台灣急需建立生態、科技與社會韌性來調適與對應威脅。首先我們來仔細解析一下台灣自然與社經環境現況:

台灣島地形由東向西可以劃分五個地質構造單元:海岸山脈、花東縱谷、中央山脈、西部麓山帶與海岸平原,這五個地質構造單元造就了台灣自然與社經環境,很明顯地質構造單元把台灣分東西兩大社經環境,西部社經較發達而自然環境環境惡化,例如高雄、台中的空氣污染嚴重,東部社經較落後而自然環境保持良好,其中尤以海岸山脈地區。

海岸山脈地形與其他地區極為不同,它屬於古老的火山地形,海岸山脈是由許多的火山錐體連接而成的火山山脈,稜脊上突起的山峰大致就是當時的火山錐頂,因為長期受到侵蝕,已經沒有顯著的圓錐狀火山地形。除了山脈的主體屬於古老的火山山脈之外,周圍低矮的丘陵地形都屬於深海的沉積岩層。海岸山脈另一特殊的地形景觀-海階與河階地形,沿海公路兩側經常零星分布平坦 的平台,是由海水沖蝕或堆積形成的海階,海岸山脈北起花蓮溪口南岸,南至台東大橋北側,南北長約160公里,平均寬度5.5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總面積約103,000公頃。地勢陡峻,生長了特殊的海岸山脈森林包括了維管束植物128科378屬591種,其中蕨類植物25科54屬109種;裸子植物3科3屬3種;雙子葉植物85科244屬369種;單子葉植物15 科77屬110種。1933年日本人鹿野忠雄描述海岸山脈的森林分為海拔300 m以下,為海、河階地形的草生地及次生林為主;海拔300-600m的榕屬(Ficus)為主之亞熱帶森林;海拔600 m以上之地區,以潮濕之森林為主,多著生植物。



圖1 1933年日本人鹿野忠雄描述海岸山脈今日仍健在

近百年後的今日海岸山脈仍然變化不大,特別是在台東縣境內,以長濱鄉為例仍然存在超過百年的老樹被人們保護著。海岸山脈地形地貌雖未變,但森林真實狀況如何?從農民反應出越靠近樹林的農地受到獼猴及山豬的危害越大的調查結果,凸顯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不和諧現象。這表示海岸山脈的森林生態系已經有破壞失衡或劣化。顯然曾被驚嘆為Formosa的美麗之島,在僅存的東部優質環境中已經面臨到環境壓力,雖如此但海岸山脈仍然是台灣建構自然、科技與社會韌性最值得倡導與實驗的環境。



圖2 獼猴取食這株超過100年的雀榕顯示出森林生態系正在劣化的可能性


台東縣的21世紀機遇

韌性是自然生態或人類社會在面對逆境、困難時適應的能力,此能力可以透過科學研究與實驗的了解加以建構,因此要發起台灣自然、科技與社會韌性建構的倡議必須先有一個具有科學數據基礎的實驗基地,此基地在自然環境中具備一定的面積,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組織,一群有經驗的科學研究者,在具公權力的領導者倡導下,必然可以引導出示範與發展作用。如上述在台灣的自然環境與社經狀況下,全台灣只有台東縣具備此領航者角色。為何是台東縣?

臺東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部,是全國面積第三大縣(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縣境內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縣治所在地臺東市為東臺灣地區人口最大城市,且全縣近一半人口皆集中於該市,臺東縣更為全臺灣史前遺址數量最多的縣市。


臺東縣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臺東縣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社會經濟層面以農業為主,長期是全臺灣家庭可支配收入及壽命低的縣市。儘管如此,這幾年發展出觀光經濟,打造台東成為一個慢活的旅遊城市,也成功了吸引許多國內外的觀光客到訪。所以臺東縣仍有可以依賴的自然環境,尚未處於巨大社經壓力的社會環境,但也是最為脆弱的韌性區域。如能選定一處場域作為台灣自然、科技與社會韌性建構的倡議基地,除建立台東縣自身的韌性外,引領台灣成為具韌性國家,將是台東縣在21世紀發光發熱的契機。


台東縣的瑰寶

長濱 位於台東縣東北端,北臨花蓮縣豐濱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南接成功鎮。背山面海,以丘陵地形為主,海岸線極長,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亦有布農族、噶瑪蘭族、漢人及平埔族,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

在地形上為一南北狹長的沖積扇。長濱沖積扇面積廣大,大致北起城子橋南至粗石橋,由城埔溪、長濱溪共同沖積而成。扇頂位於忠勇村,高約 190 公尺,自西北向東南呈成緩坡逐漸向扇端降低,長達3.6公里,扇端達海岸公路臺 11 線,略向外突出成三角弧。 扇端最突出的北緣及南緣均為海蝕後退而形成的海崖,高度約30~45公尺,北緣長光附近的海崖基盤由火山集塊岩和凝灰質砂、泥土所組成,高度10公尺處有珊瑚礁堆積,最上部則有厚達 2~3 公尺的細粒海礫堆積。南緣的海崖剖面亦有相同的海礫堆積層。 大面積的平坦緩坡提供了農業發展的環境,因此居民多將土地開墾為農田。而海岸區則因自然營力,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特色,如海蝕洞、海呻、海灣,居民除了利用海灣、海岬來進行水產活動,是成為居民從事觀光產業的要地。沖積扇後緣是海岸山脈的森林,屬於國有林與山地保留地,是次生的森林生態環境,除農耕廢棄後演替外大部份保持自然狀態。長濱的森林具有海岸山脈南北兩段氣候帶中最豐富的植群,堪稱海岸山脈現今保留1933年日本人鹿野忠雄描述海岸山脈的森林原貌的現實地域。


長濱奇境園(Wonderland)構想

回溯1941年,香港共有125多萬人居住,到了1945年,經歷過被日軍佔領的歲月後,全港人口只剩下60萬左右。然而在這一年,國共內戰爆發,大批移民為逃避戰火而湧入香港,香港人口在1946年底已激增至150萬。看着這些貧困移民,英國人賀理士和羅蘭士決意要幫助他們自力更生,讓他們可以過獨立和有尊嚴的生活,同時生計亦得到保障。由於大部分移民在家鄉以務農維生,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們資源建立自己的生計。這個想法孕育出一個目標宏大的農業輔助計劃。1951年9月28日,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正式成立,創辦人除了賀理士嘉道理和羅蘭士嘉道理外,還有胡禮和胡挺生。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的目標是推廣「助人自助」這份積極的精神態度。為此,輔助會為有需要的農民提供培訓、農資和免息貸款,讓受助人可以自食其力。

及至1956年,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在白牛石修建試驗及推廣農場,示範高效及可創造盈利的耕種和畜牧方法,同時致力改善牲口品種,以及向本地農民和駐港啹喀兵提供訓練。此外,農場會挑選特別混種的豬和雞進行配種,藉此改善香港的糧食安全,這不但促進了本地經濟復甦,還重新燃亮了新界居民的希望和夢想。隨着歲月流轉,香港的農業日漸式微,嘉道理農場亦將其焦點轉移到環境問題上。

1995年1月20日,當年的香港立法局通過相關附例,促成了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公司的誕生,將香港及區內其他地方的動植物保育、有機耕作、環境教育以及關注永續發展的工作帶進一個新紀元。他們的使命是「大眾與環境和諧並存」。自1998年起,他們亦將保育工作推展至中國國內。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佔地148公頃,坐落香港最高山脈——大帽山的北坡。園區處於兩條山脊所形成的深谷之中,谷中一條清溪沿斜坡匯流於樹林內。山坡上有各式主題植物園,還有菜園和梯田農圃,以及各種保育及教育設施。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轉變成主題植物園。從前一片貧瘠的灌木林,現在已變成茂盛的樹林,成為國際聞名供遊人參觀及欣賞。

彈丸之地的香港居然誕生了世界聞名的148公頃植物園,這故事給人的啟發與羨慕之外,也讓人想到了台灣號稱美麗之島,而台東號稱台灣最後淨土,那麼我們在21世紀的世界危機裡,是否有機會創造出像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所寫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及《愛麗絲鏡中奇遇》的台灣真實奇境?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奇境構想比鄰以在長濱鄉的有機農場—竹湖山居。竹湖山居被譽為在資訊發達的都市生活中找不到寧靜、大自然的秘境,造訪它給人留下不曾有過的感官經驗,讓人印象深刻且驚豔,竹湖山居保有人類足跡可至的大自然原始環境,造就了一本活生生的生態教科書。這片土地主人耕耘出的一片有機農園,在許多的堅持與理想下,不難理解為何這裡能保有大自然親切的面貌,卻又能讓現代人愛上陌生的這裡。

既然長濱鄉已經有了這樣的私人農場,那麼如果一個有組織的民間社團可以不可以運用台熱力四射的民間力量營作出一個解救台灣的自然、科技與社會韌性奇蹟園地?經過兩年的常住觀察,毗鄰竹湖山居一塊333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被我們選出來。這塊土地目前仍未有任何產業活動,生態環境狀況仍待進一步調查,但根據當地保護老雀榕樹免於獼猴啃食葉芽兩年的行動上,這個區域森林生態處於劣化狀態。導致獼猴食源短缺,除入侵低地農作,也啃食森林中原不是食源的其他樹種,顯示森林復育與生態韌性急需建構的狀態。

在這塊土地上打造以科學研究數據所得得韌性實驗基地的構想如下:


1.森林復育

台灣西部由於過去的密集開發活動,低海拔森林相繼被破壞,導致自然災害發生時缺乏屏障作用。近年來為減低災害威脅,強調劣化森林之復育。海岸山脈海拔700公尺以下森林,是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且接壤農業使用與開發地區,是進行與其周邊劣化森林演替不同階段之比較評估及探討復育策略方法最理想地點。在長濱預選的這塊土地上,未來將設置一塊大面積的樣區,長期監測森林植物組成及結構的變化,以了解森林整體的演變過程,以及樹種的族群結構及空間的分布型,並將植群演替的過程模式化,此模式將首先在此園區實施及推廣到到全台灣劣化森林復育的實施參考。另外台灣以民間組織科學研究來建立生態韌性也可以成為國際上建構生態韌性的實力的典範。


圖3森林復育是建構生態韌性的基礎

2. 有樹木的有機生產

結合農業和林業的土地有機利用方式,不靠常見的夷平森林方式養牛、種植,而是栽種、採收高經濟價值的森林植物如中藥材,同一片土地上密集種植多種作物,利用科學研究結果,模擬複雜、多層次的森林環境,雖然生物多樣性不及原生森林,卻能讓那些地力耗盡的廢棄林地逐漸恢復。另外還可以種一些對人類似乎沒什麼經濟價值,卻能嘉惠土地與野生動物的植物,為的就是涵養水土、恢復生物多樣性,除幫助森林復育,也可以創造當地社區產業收入,填補政府所沒能做到的社會服務缺口。當這樣的產業結合了社區就建構出自然生態環境中科技的韌性。



圖4有樹木的有機生產是建構自然生態環境中科技的韌性工具


3.戶外探險體驗

處在高科技的當下社會,國民普遍存在健康不佳、缺乏信心、進取心與冒險心不足、記憶力與創造力衰退、技能與努力不夠、缺少修養或自律能力、以及對他人不體諒、不夠信任等問題。整個社會是處於生病的狀態,青年在成長之前已耗費太多的精力,導致整個社會無法朝向美好的狀態發展。科學界發現戶外探險活動可以協助青少年面對危機,重建自我認同,提供青少年完整的成長機會,只要有一套方案來使青少年表現自己,就可以補救這些方面的不足,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便是提供冒險的機會。

冒險活動不只提供青少年完整的成長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統計傷亡結果,發現年輕的士兵傷亡較老兵高,經深入了解其原因,發現年輕士兵的戰鬥經驗欠缺,不知如何險中求生;另一因素是求生意志較低,不知如何透過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英國海軍當局很重視此一問題,因此實施與探險活動類似的訓練活動,強化士兵的自信心,生存機會與團隊合作能力,使他們可以適應艱困的海軍生活。由於這些計畫應用成功,隨之發展成軍事領導團隊的訓練課程。訓練的理念,乃是透過體能和心靈的挑戰,以發展學員的內在潛能,並且妥善的設計活動經驗,以建立學員的自信和更正向的的自我形象。在實際教學上,發展一套以經驗教育為基礎的模式,訓練領導者帶領學生去完成一系列緊張、刺激又好玩的活動和任務。

台灣時刻面臨中共武力統一的戰爭威脅,除軍事訓練外,國民的生存意志,避難能力是未來如何抵擋戰爭以求存活的重要關鍵,台灣的山地是培養國民最重要也是未來避難地唯一場所,長濱這塊實驗地有足夠的地形與生態空間,可以設計出不同的探險活動,是實施建構社會韌性的另一個重點。



圖5戶外探險體驗是建構社會韌性的方法


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